立足平凡岗位 书写无悔担当

——记常村煤矿综采一队修护班职工姜小钟

服务一线
  在常村煤矿综采一线的煤海深处,50岁的修护班职工姜小钟宛如一颗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星辰,成为其中再寻常不过却又不可或缺的存在。他身形消瘦、肤色黝黑,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却总用行动诠释着勤恳与担当。拉巷道支架、抬棚、清煤、剁底、挪转载机、支蹬腿,这些活儿他干了一年又一年,像一颗不显眼却缺一不可的螺丝钉,牢牢“钉”在井下的方寸之间。
  肯钻善学的技术通
  刚到综采一队时,姜小钟对全新的工作内容一头雾水。面对复杂的设备和陌生的工序,他没有打退堂鼓。干着体力活的同时,他心里憋着股劲:“别人能行,我为啥不行?”于是,他成了队里最缠人的徒弟,追着老师傅问这问那,把处理应急问题的小窍门一一记在心里。时间久了,他养成了随身携带工具袋的习惯,里面装着扳手、卡丝钳、备用U型卡等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一次夜班,转载机上的液压管突然崩裂,油缸压力升降受阻,工友们急得团团转。姜小钟立即钻进设备下方,在狭窄的操作空间里,借着矿灯的微光,发现旧管的U型卡早已锈断在接口里,很难取出来。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他从工具袋里摸出一个磨得发亮的工具:“这是我师傅给的,能顺着缝隙把断卡勾出来。”他手腕轻转,锈死的卡丝慢慢被勾出,新管顺利换上,设备很快恢复运转。那一刻,大家才发现,这个总闷头干活的工友,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从一位新手练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铁面较真的安全兵
  在姜小钟心里,比干活更重要的是安全。他常说:“咱下井干活,不仅要把‘该做的’做到极致,更得把‘能扛的’扛到最后。”因为安全责任,时刻压在他的肩上。  
   7月份的一次8点班,一位新工友在井下工作面清煤时为了赶进度,站在了前溜靠煤墙的地方。姜小钟看到后当即喊住他,平时温和的语气变得严肃:“煤墙那边不能站人!你快过来。”见工友咧嘴笑了笑,没当回事,他顿时着急起来,大步走过去一把将人拉到安全区域,嗓门也提高了几分:“你可别不当回事!这样要是片帮了,容易发生事故,安全这根弦,松一秒都不行!”直到确认工友们都在安全区域,他才放心让大家继续干活。新工友常说:“有姜师傅在,心里踏实。”因为他从不多说大道理,只用一次次“较真”,把“安全”两个字刻进了每个人心里。  
负重前行的顶梁柱
  姜小钟肩上,扛的不仅是工作责任,更是家庭重担。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工作的苦累和生活的压力像无形的担子,压得他头发悄悄白了大半,却从没在工友和家人面前皱过眉。“干着干着就过来了,做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这句朴实的话,他常挂在嘴边,从不喊苦、从不说退。
  一次井下一处架棚腿严重变形,必须经过清煤、打锚杆、挂网等多道流程,才能将棚腿校正。这需要四五个人协作的活,姜小钟想着能多干就多干:清煤时,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衣领,清完煤后,他又立即协助工友打锚杆,此时工装早已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紧紧贴在他消瘦的身上。由于过度劳累,姜小钟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手里的活却没停,咬着牙把最后一根锚杆固定好,才摸出袋子里的藿香正气水,拧开瓶盖一股脑倒进嘴里,灌了几口凉水冲淡药味,又转身干起了活。
  工友们都说:“老姜像不知道累似的。”可谁都知道,支撑他默默坚守的,是孩子们放学回家时的笑脸,是妻子递过来的那碗热汤,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期盼,这份沉甸甸的亲情,是他身上温暖又坚毅的盔甲。
  姜小钟就像井下巷道里的一根支柱,不张扬,却稳稳撑起一片天地。二十年来,他在煤海深处重复着看似平凡的劳作,用双手打磨技艺,用较真筑牢安全,用脊梁扛起责任,把“朴实”二字写进了综采一线的每道工序里、平凡岗位的坚守里,成为用汗水浇灌不凡、以坚守诠释担当的鲜活榜样。
  通讯员 李杰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