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考已经过去一个月,但我还清晰记得高考那天的情景。
清晨五点半,闹钟还没响,我就像往常送考时一样,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窗外已泛起鱼肚白,我站在镜子前仔细整理“爱心送考”的红色车贴,指尖摩挲着边缘已经微微卷起的贴纸,十五年来的送考画面在脑海里一一闪过。每一次帮助考生顺利抵达考场时的欣慰,每一句“谢谢阿姨”带来的温暖,都在心底悄然沉淀,汇聚成独属于我的幸福记忆。更让我骄傲的是,如今这抹“送考红”早已不是我一人的坚持——耿村煤矿工会连续多年组织“爱心送考”车队,还在考点设立服务站,为考生和家长准备爱心水、应急药品。这份集体传递的温暖,让幸福的力量愈发厚重。
“妈,我准备好了!”女儿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只见她穿着最喜欢的那件印着粉色字母的上衣,扎着清爽的马尾,背着书包站在门口,眼神里既有紧张又有期待。那一刻,看着这个在我呵护下长大、即将奔赴考场的宝贝,一种名为幸福的情绪在胸腔里翻涌。我赶忙迎上去:“走,今天妈妈护送我们家的‘小战士’上‘战场’。”这份能陪伴女儿重要时刻的幸运,是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
把女儿安顿好后,我又前往矿工会提前协调好的接送点,接上在耿村煤矿矿区居住的小闫和她同学。出发前,矿工会的志愿者特意递来几瓶贴有“高考加油”字样的爱心水,笑着说:“路上渴了随时喝!”一路上,女儿时不时望着窗外发呆,我晃了晃手中的爱心水,笑着打破沉默:“丫头,别紧张!你就当是做平时的模拟卷,放轻松点儿。”女儿转过头,冲我甜甜一笑:“妈,我不紧张!倒是你,送考十五年,今天送我,会不会比我还紧张?”我伸手轻轻刮了下她的鼻子,心里满是幸福——原来我的宝贝早已悄悄长大,还会反过来关心妈妈了。
当车子行驶到离考场最近的一个路口等红灯时,我下意识地提醒女儿和小闫她们看看准考证及其他考试用具带齐没有。正当绿灯亮起车子发动之时,小闫几乎带着哭腔说:“阿姨,我的准考证找不到了,怎么办?怎么办?”等过了红绿灯,我们把车子停到路边,一边安慰小姑娘,一边帮她寻找。后座上的小闫眼睛已经哭得通红,紧紧咬着嘴唇,满脸无助。这时,女儿也在一旁帮忙出主意:“咱们先别着急,仔细想想准考证最后一次放在哪儿了?”看着女儿冷静又善良的模样,我心中满是骄傲。
我一边把孩子们送到渑池县考点,一边给小闫母亲打电话去出发地寻找。就在我们急得团团转时,考点外矿工会服务站的同事得知消息,立刻开着备用送考车准备支援。好在小闫母亲打来电话说准考证就在出发地,她骑车往考点赶来,而我也加速去迎接。路过矿工会服务站时,志愿者又塞给我几瓶爱心水:“给孩子们路上喝!”很快,我接到准考证并飞速赶往考点。“找到了!找到了!”我举着准考证,兴奋地大喊。
小闫冲过来,紧紧抱住我,感激地说:“阿姨,太感谢您了!您就是我的大救星!”女儿也拧开一瓶爱心水递给小闫:“快喝点水,别紧张!”看着她破涕为笑的样子,我心里满是欣慰。这份因帮助他人而收获的信任与感恩,加之矿工会集体支援带来的力量,让我更加体会到爱心送考的意义。
女儿轻轻挽住我的胳膊,给我点了个赞。我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指了指不远处矿工会的服务站,鼓励道:“走吧,该进考场了!记住,放轻松,妈妈和所有叔叔阿姨都在这儿等你!”
看着女儿走进考场的背影,我站在阳光下,眼眶微微湿润。十五年的爱心送考,从最初的独自坚持,到如今凝聚成矿工会与众多志愿者的集体行动。这一路,我收获了考生们的笑脸、家长们的感谢,更在集体的温暖中懂得: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付出,更是一群人并肩传递的光。我知道,爱心送考的故事,还会继续书写下去,而这份由无数双手托举的幸福,也将温暖更多人的人生旅程。
(口述:魏念芳 整理:杨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