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读后感

银杏园地
  七月是浸染着信仰的红色——那是党旗在岁月里淬炼出的底色,更是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浇筑的精神坐标。近日,重读王愿坚小说《党费》,字里行间跃动的革命热忱与信仰光芒,让我对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党费的深刻内涵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小说以1934年闽粤赣地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背景,聚焦普通农村党员黄新的故事。这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母亲,1931年入党后便以“接头人”的身份投身革命。在缺吃少穿的困境中,她揣着一篮亲手腌制的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准备交给红军。当饥饿的女儿伸手去抓篮里的咸豆角时,她狠心夺下重新放回篮中——那瞬间的抉择,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把党的需要看得比母爱更重。后来,为掩护同志和保护这篮“党费”,她与敌人周旋至最后一刻,临终前那句“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啊”,既是对女儿的嘱托,更是用生命向“母亲”——伟大的党发出的忠诚誓言。
  合上书页,黄新名字下那片空白的党费记录格外灼人。一篮咸菜可数,而共产党员的爱党之心如何丈量?在极端困苦中,她用舍弃与牺牲证明:党费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信仰的具象化——是把最珍贵的东西捧给党,是用生命守护“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誓言。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在当下依然振聋发聩:按时交纳党费,是党员义务的底线,更是叩问初心的镜子——它提醒我们,是否像黄新那样,把对党的忠诚融入日常的每一份担当?
  如今再看党费的意义,早已超越物质层面:它是党组织运转的血液,是帮扶困难党员的暖流,更是党员自我淬炼的精神刻度。从革命年代的咸菜、铜板,到和平时期的工资份额,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党在我心”的赤诚。作为新时代党员,当以黄新为镜,让交纳党费成为党性修养的“日常仪式”,更要把“党费精神”化作行动——从细处着手,于实处发力,让信仰在每一次履职、每一份奉献中焕发新的光芒。这抹穿越百年的红色,终将在代代传承中,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耿村煤矿  杨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