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平作为河南能源、义煤公司劳动模范和义络煤业综采队队长,用17年光阴,把自己淬炼成了煤海里的“六边形战士”。
他自创“五步走学习法”:提前2小时下井观察设备,跟着师傅一钎一镐学打眼,把《综采设备维修手册》拆成卡片揣兜里随时学习。最拼时,他在检修室待了8小时,对着漏油液压阀反复拆装到凌晨3时。师傅曹伊挪惊叹:“这娃第一次上手就采10棚,抵别人两班的工作量!”3年间,他磨破三双劳保手套,笔记本记满2000多组数据,从掘进工逆袭为“高学历矿工”。
综采工作面的轰鸣声中,张贵平眉头紧锁。大倾角支架“溜号”难题让他半个月都睡不安稳。某天深夜,他盯着倾斜的水杯突发灵感——给支架装“刹车”!画图、建模、试验28次后,“端头支架防下滑调节装置”成型。当改造后的支架立在36°斜面时,现场爆发出欢呼。这项国家专利年创效600万元。
张贵平的创新成果40余项,“工字钢棚连锁装置”“煤矸分离装置”等,累计节约材料费超千万元。除了这些创新成果,张贵平还经常进行小改小革,为职工提供方便。
井下百米巷道,一排黑色“共享单车”格外显眼。这是张贵平东拼西凑改造的。“骑着单车,很省力气。”职工说道。硐室里改制的壁挂式电话,让职工抬手就能联系地面。工友笑称:“跟着张队,设备都得更新换代!”
“张队下井了吗?”在义络煤业,这是职工的“安全信号”,更是对张贵平工作的肯定。2024年4月,64°倾角的35050工作面如天堑横在眼前。有人直摇头:“这是在悬崖上走钢丝!”张贵平却把铺盖搬进值班室,72小时没合眼。
“三班倒,人歇机不歇!”他带着队员泡在井下,饿了啃冷馒头,困了靠支架打盹。当割煤机的轰鸣声响彻巷道,所有人都欢呼雀跃,不仅攻克了急倾斜工作面开采难题,还实现大倾角三软煤层综放工艺技术突破,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这句口头禅,成了全队的冲锋号。
管理上,“十字安全管理法”和“五比一树”竞赛,让队伍成了“煤海劲旅”。张贵平17年带出138名高级工、35名技师,保持“零重伤”纪录。
升井的罐笼缓缓上升,张贵平摘下安全帽,任由阳光落在满是煤尘的脸上。那些嵌在掌纹里的煤粉,那些藏在专利证书里的星光,那些回荡在巷道深处的轰鸣,早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位“六边形战士”用青春作笔,在千米井下书写着新时代煤矿工人的传奇——不是在闪耀,就是在照亮别人的路上。(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