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三个月试用期

专版
  18年前,我从义马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一路北上前往1800公里外的吉林省通化市,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由于我闲暇时间总到部队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广播站的“铁血军魂”栏目也时常播发我写的军旅感悟,在部队的第二年冬天,时任政治部主任周文庆找我谈话,打算将我调入48旅驻通化记者站重点培养,当一名专职军事记者。但有个前提:3个月试用期内,要在部队驻地通化市的《通化日报》、所在的吉林省级媒体《吉林日报》,以及北部战区(原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进报》,分别刊发一篇独立完成的稿件,文字稿不论长短,新闻图片也算数。如果完不成,试用期结束后,返回原单位。
  我当时满心欢喜,回去后转念一想,却又犯了难。新闻稿没写过,专业相机没摸过,具体思路没想过,拿什么来完成?不容思量,三个月试用期开始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发生在我试用期的第二个月。当时,通化地区突降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雪,路上积雪最深处与成年人大腿齐平。驻地部队官兵迅速驰援,到市区清扫积雪。我带着刚刚勉强能上手的专业相机,现场拍摄了大量图片。
  第二天一大早,老记者王升从我拍摄的几百张图片中,选出了3张,略带遗憾地说:“这3张还算可以,如果想抢先发出来,今天编辑务必得收到,目前就算发EMS(特快专递),恐怕也赶不上啊!”
  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的文字稿件是打印出来后,将纸质版邮寄给报社。图片新闻是洗出照片后,把照片附带的文字说明邮寄到报社。
  我突然心生大胆的想法——人工投送,要送就送最难完成的《前进报》。该报的投稿群体是东北三省的部队记者站和众多通讯员,上稿难度非常大。
  我向领导汇报后,领导给我特批了一天假。我赶紧把洗出来的照片装进信封,担心照片有折痕,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套上袋子装进军用绿挎包,就这样匆匆出发了。
  通化市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的前进报社,距离250公里。当时我先到汽车站售票处询问,得知由于雪天路滑、高速封闭,因此发车时间待定。随即到火车站询问,得知没有直达车,只有下午的车次有票,还需要二次转乘。
  时间不等人,我只知道去沈阳是向西走。于是在火车站附近,逢车就问去不去沈阳。不知道拦了多少辆车,一名小型货车司机大哥说他去响水河子送货,可以捎上我,但是响水河子距离沈阳市还有将近200公里。
  我二话没说,直接上了车。路上我向司机求助,他看我一身军装,了解到我想要快速到达沈阳,就不停地帮我电话联系车辆。在他的帮助下,我在响水河子顺利搭乘了前往抚顺的私家车,距离沈阳又近了一步。最终在抚顺乘坐大巴车到达沈阳市区,赶在下午下班前到达了前进报社。原本走高速不到3小时的路程,由于不停转乘,我足足走了一天。
  到报社后,接待我的编辑老师叫赵玉武,当我小心翼翼地把3张照片从书里掏出来时,他并没有马上去看,而是关切地问我是怎么过来的。我还没开口,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赵玉武老师带我见到了副社长曹晓春。曹社长了解完我的送稿情况后,仔细看了看我拍摄的图片,在其中一张图片背后写下:“头版主图更替”六个大字,签上名字后交给了赵玉武老师,并叮嘱赵老师给我安排招待所住下,让我第二天再回通化。
  那一天,是2008年12月25日,我拍摄的图片新闻《鏖战扫雪保畅通》刊发在《前进报》的一版。在此之后没多久,三个月试用期很快就结束了,我以《前进报》发稿6篇、《吉林日报》发稿1篇、《通化日报》发稿4篇的成绩,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专职军事记者。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曾经,内心仍有一种泪雨滂沱之感。酝酿许久,零零碎碎的情感输入汇总,骤然发现对新闻事业慢慢积累起来的情感,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诠释。
  我愿把它藏在心底默默祝福……
  (韩新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