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正月初一,乃河南义马方氏祭祖日。义马方氏族人齐聚义马老村方氏祠堂祭祖。在隆重的祭祖仪式后,因爱好历史文化的缘故,笔者和方丰章先生在族内长者的带领下,环绕观看祠堂家庙碑。
忽然,丰章先生呼我,让看祠堂内的《创修祠堂碑记》碑。他指着显要位置处说:“这里刻记的‘方苞来钱伍千文’,是否是桐城派鼻祖方苞?这是个重要线索,关系着义马方氏的根脉和出处。”我答曰:“要进行考证才能确定。”
一直以来,义马方氏寻根溯源不辍,但终未得到最为确切的根脉。这几乎成了义马方氏族人的一块心病。
义马方氏始祖方廷儒,生于1510年,卒于1584年,生活在明代正德年间到明代万历年间,为明代岁贡生。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9月,十世祖方天贵等主持修建方氏家庙,倡议族人捐钱共修。乃刻此《创修祠堂碑记》。
饶有意味的是,此碑上所刻“方苞来钱伍千文”,并不是碑上记载捐钱最多的人,却位列碑头左下方显著位置单列,且字迹字体较之于其他同族族长及捐助者为大。可见方苞来头不小。更让人疑惑的是方苞捐助的伍千文称为“来钱”,方苞名字在家谱世系里不见踪影,在其碑记中也未有记述“方苞来钱伍千文”的出处。由此可见,方苞乃外地非义马方氏的著名人物。一个“来钱”,说明是外地捐款;一个显著位置,大字号单列,说明人物的显赫。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清代著名文学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进士,因母亲生病而归家,未出仕。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同乡著名文人戴名世《南山集》中录有南明抗清事迹,被举报朝廷,方苞因为《南山集》作序被牵连入狱,押至刑部狱,被判死刑。在狱中他写下了散文桐城派代表作《狱中杂记》《左忠毅公轶事》。
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多次向康熙帝求情,赦免方苞。康熙乃召方苞到宫内面试后,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并以白衣身份入值康雍时历任文学侍从、武英殿修书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十一年(1733年),任命方苞任内阁学士,但他以腿脚不利为由推辞不受。雍正命方苞专门负责修书,不必到内阁治事。后历任《一统志》总裁、《皇清文颖》副总裁。乾隆再召方苞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苞病逝,年八十二岁。
后人评价方苞文章:“宋以后无此清深峻洁文心。”《清史稿》评价:“其为文,自唐、宋诸大家上通太史公书,务以扶道教、裨风化为任。尤严於义法,为古文正宗,号桐城派。”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从方苞人生的这些经历成就看,其生前名重一时。称其为盖世名人也不为过。但如此名人如何与义马方氏联系起来,并为义马方氏建祠堂捐款呢?
据《中华方氏全族统谱》记载,方苞家族乃安徽桐枞“桂林方氏”。“桂林方氏”署名堂号为“河南堂”,意为河南禹州方氏祖脉。从方氏祠堂《创修祠堂碑记》中可以窥察到,方氏祠堂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晚于方苞120多年。但其碑文有“方氏自明卜居于此,旧无祖庙,迄今十世(孙)。天贵念无庙则无以奉先祖,六世祖启儒及七世祖讳伦元欲修祖庙终未告成。”这充分说明,在方氏六世祖及七世祖时,就有修家庙的举动,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到了十世祖方天贵时,才再次聚集族人主持捐资修建成家庙,直至今日。十世祖方天贵主持修家庙时间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再向前推五代,时间恰好推到了乾隆初年。此时,方苞已经年迈,辞官归家。而义马方氏六世祖方启儒正欲修建方氏祠堂。按照通例,在修建方氏祠堂前,定会到江南方氏家族认祖归宗,河南义马方氏寻祖江南,前往“河南堂”的方苞家族无疑成为首选。
也许正是这时,义马方氏族人结识了一代文豪、名臣方苞。方苞知道义马方氏要建祠堂时,出于同族同脉的关系,便捐钱伍仟文。或者当面交付义马方氏前去认祖者,或者后来让人捎到义马,这便是“来钱伍千文”的内涵。后来家庙未能修成,但这笔重要的显赫人物捐助的钱财务必会交代后人铭记。
直至十世祖方天贵主持家庙修建大功告成时,才在创修祠堂碑上显著位置、单列大字号记下这笔“方苞来钱伍千文”。因为时隔120多年,当时的十世祖方天贵只知道祖上交代方苞是个大人物,至于是个什么大人物,如何给方家祠堂捐助的这笔钱,就因年代久远不得而知了。所以在此碑碑记中并没有记述说明“方苞来钱伍仟文”的缘由。 (方智敏)